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出身台灣,留學德法,旅居過泰國、法國、德國、中國、日本、美國、澳洲等國,最終滯留海外,並未回歸。目前潛居於德國黑森林,潛心於文學創作。育有三語兒童一名,以育兒心得爲基礎,發表大量三語資優學障與兒童認知發展相關散論, 受到網友的喜愛。以十八、九世紀歐洲宮廷為背景, 創作日耳曼歷史言情『孤城春深處』與俄羅斯歷史言情『涅瓦河畔的冬宮』。

威廉二世︰不可名狀之物


車禍現場



一起德皇小心翼翼處理的車禍
卻意外地在世界史上
寫下關鍵的一頁


【序︰是一起車禍】

鏡頭轉向距今一百一十年前、1912年德國的布蘭登堡。

有個名叫喬治·威廉的王子(Georg Wilhelm von Cumberland),一早匆忙地從布拉格開車出發,原定前往哥本哈根參加丹麥國王的喪禮,約傍晚時分,在布蘭登堡境内,途經一處小村莊時,一時方向盤失控,撞上一棵大樹,立即車毀人亡⋯⋯

消息傳到德皇處,德皇火速派遣兩個兒子與軍隊前往善後,這起突如其來的車禍,表面上看似平淡無奇,卻可挖出極深的底蘊,然而這背後到底有著什麽樣曲折的故事?

一場車禍如能在世界史上寫下關鍵的一頁?




普奧戰前的德意志邦聯


【起︰是一場戰爭】

先讓鏡頭推移至車禍發生的五十年前⋯⋯

當時,丹麥王室瀕臨絕嗣的危機。

統治丹麥的奧登堡家族(Oldenburg),同時也統治隸屬於德意志邦聯(Deutscher Bund)的兩個大公國︰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Schleswig-Holstein),請參見地圖最北粉紅與淡綠的部分。奧登堡家族内部實行繁複的嗣位法,雖擁有兩公國的繼位權,公國卻不隸屬丹麥領土,這使得公國的主權歸屬發生了嚴重的問題。

普丹戰爭的歷史背景非常地複雜,在這裏不做詳細介紹,簡單來説,戰爭緣起於1863年丹麥國王腓特烈七世(Friedrich VII.)無嗣而崩,國王生前曾擬定一份新憲法草案,新法將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Schleswig-Holstein)直接劃入丹麥領土,與丹麥-挪威形成共主邦聯(personal union)。

這原本是奧登堡族内家務事,但在歐洲事情一旦牽涉到領土繼承,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處理稍有不慎,就會導致全歐性的大戰,那是因爲各國王室之間有著深厚的親屬關係,領土與王位繼承,人人都有份,誰也不讓誰。丹麥想要兼併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德意志邦聯境内另的兩大强國︰普魯士與奧地利,便是第一個不答應。

出身什勒斯維希公國的克里斯汀九世(Christian IX.)就在這種情勢之下入繼爲王,登基時立即面臨新法簽署的兩難。倘若簽下新憲法,必然招來普魯士與奧地利的武裝制裁,若是不簽,國會便會迎立瑞典國王卡爾十五世(Karl XV.)為丹麥國王,丹麥即將面臨革命的危機,自己的王位便不保了。兩權相害取其輕,克里斯汀九世先求自保,簽下新憲法,接下這個燙手的山芋︰

將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兩公國併入丹麥國土。

這隨即引起公國境内德意志人極大的恐慌與不滿,普魯士與奧地利立馬聯手出兵攻打丹麥。

丹麥在這一局中慘敗,賠了夫人又折兵,損失了超過40%的領土和38.5%的人口。從今往後,丹麥國王專注於國内事務,以另一種方式涉足國際政局,巧妙地安排兒女們與歐洲各王室聯姻,開枝散葉,廣結善緣,其中兩個女兒嫁入俄羅斯與英國,爾後成爲兩國皇后,他自己就成爲兩國君主的祖父,人稱「歐洲祖父」與「歐洲祖母」維多利亞女王齊名。

而他的小女兒嫁入漢諾瓦王室,便是車禍受難者的母親。

戰後,普奧共管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兩國意見經常不合,發生了不少齟齬與衝突。兩年後1866年普魯士策動普奧戰爭,將貌合神離的奧地利踢出德意志邦聯,兼併了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同時也併吞了黑森、拿騷、漢諾瓦等,德意志邦聯内幾個重要的邦國。[1]

正如衆所周知,普魯士爲了完成統一大業,於十九世紀下半葉,進行了三次重要的戰役︰普丹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合稱德意志統一戰爭。

三次戰爭的爆發,各有各的歷史淵源,其中普奧戰爭是場德意志邦聯内部爭取龍頭老大的兄弟之戰。戰爭結果導致︰奧地利與普魯士分道揚鑣,離開德意志邦聯,走上獨孤的、多民族的奧匈帝國之路。

1866年七月二十三日,奧皇法蘭兹·約瑟夫一世(Franz Josef I.)在一封寫給妻子茜茜公主的信上提到︰「不管他人想要怎樣,我們都要退出『德國』。」[2]

那日,奧普結束了八百年的婚姻,徹底分手了。

而今天故事的男主角,卻是一位因普奧戰爭而亡國的王子——漢諾瓦王子。


[1] ​ 普奧戰爭前,德意志邦聯是一個由38個王國、公國、自由城所組成政治聯盟體,承續拿破崙所解散的神聖羅馬帝國。
[2] ​ 奧皇書信原文︰"Aus Deutschland treten wir jedenfalls ganz aus, ob es verlangt wird oder nicht." ,資料來源︰Dr. Klaus-Jürgen Bremm, Geburt einer Nation, G. Geschichte, 7/2016, p. 11.




漢諾瓦國王喬治五世


【承︰是一次流亡】

普奧戰前,漢諾瓦的地理位置位於普魯士國土的中間(前頁地圖上米色部分是漢諾瓦的領土),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之下,卻緊鄰奧地利在普丹戰爭中分得的霍爾斯坦,正好可以作爲屏障。

普奧戰爭爆發時,漢諾瓦國王格奧爾格五世(Georg V.),不願受制於普魯士,便出兵幫助奧地利攻打普魯士,普魯士以少勝多,漢諾瓦以一萬六千人的軍隊敗給普魯士的九千六百人。[1]

漢諾瓦不僅是一戰而敗,而且是一戰而亡。

戰後,漢諾瓦國土慘遭普魯士兼併,王室財產悉數被普魯士沒收,在位國王格奧爾格五世,流亡奧地利。德語格奧爾格,非常拗口,不如以英語稱他爲喬治五世。

戰敗的喬治五世,非但不認命,不願放棄王位,流亡時受奧皇法蘭兹·約瑟夫的庇護,在奧地利建立了反攻復國的基地,四處奔走抗普活動,私下組織離散的漢諾瓦舊部(Welfenlegion),組成一支軍隊,在普法戰爭中支持法國。

在喬治五世身上,我們可以清楚看出歐洲戰爭運作的法則,是一種結盟原則,是一種權謀原則,戰爭的盟友是誰?往往與血緣親疏(喬治與普魯士國王原是表兄弟,卻出兵幫奧地利攻打普魯士),與民族認同(與普魯士是同一民族,卻協助法軍作戰)並無直接相關。令人難以理解的是英國王室的反應,眼看著自己的本家漢諾瓦被他國兼併,卻只是隔岸觀火,全然坐視不管。

最後,喬治五世壯志未酬,飲恨而終,病逝於法國巴黎,遺體不得回歸故土,「只能」安葬於英國溫莎。

然而,一個外國國王如能安息於英國國王埋骨之地——溫莎堡?

這個喬治五世到底是何許人也?竟受到英國王室如此的禮遇?

他不是別人,乃是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的親孫子,英國王位繼承順位僅次於維多利亞女王,英國與歐陸不同,允許女性統治者,他的父親因維多利亞的繼位,與英國王位擦肩而過。

英國自喬治一世以來,與漢諾瓦組成共主邦聯(personal union),根據薩利克法,神聖羅馬帝國之下的國家,女性一律不得嗣位為君(唯一例外是奧地利的瑪麗亞·特蕾莎),維多利亞因而無法繼位爲漢諾瓦女王,只能讓喬治五世的父親回老家繼承祖產,登基爲漢諾瓦國王。

於是,漢諾瓦與不列顛分家了。

喬治是漢諾瓦與不列顛分家後的第二任國王,普奧戰後,國家慘遭普魯士兼併,同時也是漢諾瓦的末代國王。

歐洲王室之間原有著盤根錯節的血緣關係,巧的是,這位末代國王的大仇人——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是他的表兄。兩人的母親是親姐妹,同一天嫁給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Friedrich Wilhelm II.)的兩個兒子,這又是另一段廣爲人知的佳話。[2]

即便血緣再親,亡國之恨卻有天大,如能化解?

讓鏡頭再轉回到五十年後的車禍現場。


[1] ​ 資料來源︰Michael Billig, Abschied vom Welfenthron, in: Die Welfen: wie aus deutschen Fürsten englische Könige wurden, G. Geschichte, 3/2022, p. 57.
[2] ​ 這對姐妹便是德皇威廉一世的母親露易絲皇后以及姨母菲德莉克,兩姐妹同一天嫁給了普魯士國王的兩個兒子。菲德莉克的丈夫早逝,在第三度婚姻中,帶著六個拖油瓶,嫁給了當時的英國王子恩斯特·奧古斯特,他是喬治三世的第五子,後來繼位為漢諾瓦國王,便是喬治五世的父親。


在漢堡死於非命的丹麥國王



【轉︰是一場葬禮】

歷經了三次的德意志統一戰爭,霍亨索倫家族(普魯士王室)非但得罪了歐洲最有權勢的哈布斯堡家族(奧地利王室),同時也得罪了歐洲最古老的韋爾夫家族(漢諾瓦與英國王室),以及支脈遍及俄羅斯與北歐各王室的奧登堡王朝(在這裏是丹麥王室)。

普奧戰後,霍亨索倫與漢諾瓦的關係達到了冰點。

普丹戰後,與丹麥結怨極深,更是不在話下。

上一代恩怨,下一代肩負。尼古拉斯二世要迎娶黑森的艾莉克斯公主(Alix von Hessen-Darmstadt)時,俄羅斯皇后極力反對迎娶這樣出身的媳婦,她就是丹麥國王克里斯汀九世的女兒——達格瑪公主(Dagmar of Denmark)。反對的原因就只有一個,艾莉克斯是個德國公主。

艾莉克斯公主日後成爲盲信顛僧拉斯普丁(Rasputin)的亞歷山卓皇后,這又是題外話了。

漢諾瓦亡國時,普魯士國王與漢諾瓦國王雖是表兄弟,事情一旦牽涉到政治利益,普魯士說兼併就兼併,下手毫不留情,導致兩家之間根本無有和解的餘地。

這看似徹底決裂的血親關係,時光流轉到下一代,到了這對表兄弟的繼承人,卻因一場車禍,出現了戲劇性的轉變。

1912年五月二十日,一位叫喬治·威廉的王子,一早從布拉格開車出發,原定前往哥本哈根參加舅父丹麥國王的喪禮,並打算途中在什未林(Schwerin)妹妹家中過夜。在傍晚五點時分,以時速九十公里的高速開往漢堡方向,於今天的第五號邦聯道路上(Bundesstraße ​5​),在一處稱爲拿可(Nackel)的小村莊裏,撞上了一棵樹,立即車毀人亡,王子與隨扈當場氣絕,而司機卻因坐在後座而幸免於難。[1]

王子既然是開車前往丹麥國王的葬禮,恐怕牽涉到不少來頭不小的人物。

果不其然,就在事發的前幾天,五月十四日,王子的舅舅丹麥國王腓特烈八世(Friedrich VIII.),意外死於漢堡處女堤(Jungfraustieg),陳屍在一家高級妓女戶附近,國王正是克里斯汀九世的兒子。

死因爲何?至今仍舊是個未對外透露的秘辛。

有人謠傳說,國王微服私訪妓院時,因心肌梗塞而猝死,隨後被妓戶扔到街上棄屍,這樣流言蜚語在事發當時曾經刊登在多家報紙上。國王原以匿名渡假身份駐蹕漢堡,爲了避免掀起醜聞風暴,漢堡警方未曾對外公開與案情相關的任何資料。

「普魯士境内死了一個韋爾夫王子⋯⋯」德皇威廉二世接到車禍消息時,立即的反應即是如此。[2]

打從漢諾瓦被普魯士鯨吞之後,兩家之間便隔著不共戴天之仇,更何況幾天前王子的舅舅丹麥國王也遭逢意外,不明不白地一命嗚呼,恰巧也是猝死在德意志境内!

「唉!霍亨索倫與丹麥也有不共戴天之仇啊!」這時德皇不得不嘆息了!

在這微妙的時刻中,凡事不得不謹小慎微,稍微一有處理不慎,就會點燃復仇之火。

若提起這位王子的頭銜,實在驚人︰Prinz Georg Wilhelm von Großbritannien, Irland und Hannover, Herzog zu Braunschweig und Lüneburg

他就是五十年前兵敗亡國的漢諾瓦國王喬治五世的孫子,非但頂著英國王子的頭銜,母親是克里斯汀九世的女兒,是剛剛在德意志境内暴斃的腓特烈八世的外甥,王子正十萬火急地趕往哥本哈根,原本要去參加舅父的葬禮。

這場事故非但涉及漢諾瓦,還扯上丹麥與不列顛。

過去因德意志統一戰爭,霍亨索倫家族把歐洲最有權勢的家族全都得罪光了︰哈布斯堡家族(奧地利)、韋爾夫家族(漢諾瓦與英國)、奧登堡家族(丹麥)⋯⋯

無不一一成爲仇敵。

無巧不成書,死者與上列的那三大家族,皆有著非比尋常的關係︰死者是個韋爾夫王子,頂著大不列顛王子的頭銜,在哈布斯堡的庇護之下,生存於奧地利,母親是奧登堡公主,是剛死於非命的丹麥國王的妹妹。

無論是哪一家,德皇全都得罪不起。

爲了讓王子有個與身份相稱的最後,德皇立馬派遣長子與次子前往善後,並遣派軍隊去為王子守靈,讓王子得到了一個風光體面的葬禮,並發出電報向亡者父母致哀。


[1] ​ 車禍報導是根據拿可官網上的記載︰Mathias Anke,【Als Nackel Weltgeschichte schrieb
[2] ​ Ulrich Meer, Die Welfen und der Wandel, in: Die Welfen: wie aus deutschen Fürsten englische Könige wurden, G. Geschichte, 3/2022, p. 58-61.


婚宴


【合︰是一場婚禮】

葬禮之後,爲了向德皇表達謝意,亡者的父親——漢諾瓦末代王儲,囑咐唯一僅存的兒子恩斯特·奧古斯特(Ernst August),前往柏林晉見德皇。

德皇請王子喝咖啡。

德皇生了六個兒子,閨女卻只有一人。喝咖啡時,掌上明珠維多利亞·露易絲公主(Viktoria Luise von Preußen),初次與這位彬彬有禮的亡國王子相遇時,一見傾心,驟時天雷勾動了地火,朱麗葉遇上了羅密歐,兩家之間原本有著跨不過的血海深仇、時經半個世紀、歷經三代人,卻在公主的真愛傾注之下。

瞬間瓦解。

公主對亡國王子的愛慕之心,讓所有的皇室成員興奮異常,他們嗅出了那被認爲極爲棘手、甚至是「絕望」的上代恩怨、轉瞬間似乎有了化解的契機。

如何撫平丹麥的痛、漢諾瓦的恨、以及奧地利的意難平?

就在這魔幻般的一刻中,他們把所有的希望統統寄托在這位亡國王子的身上了。

然而,兩個仇家的聯姻需要高度的政治手腕去斡旋,他們是血親,同時也是仇敵,其中還隔著幾國王室的恩怨,要如何做才能跨越這千山萬水?

縱使,德皇無法將漢諾瓦的王位「歸還」給韋爾夫家族,最後卻折衷讓女婿繼位前頁那一大串頭銜中的布倫瑞克大公之位(Herzog Braunschweig),而且絕非虛位頭銜,他當真扶植女婿去統治布倫瑞克這一個小公國,還順便歸了幾座韋爾夫家族的宮殿城堡,充當妝點門面,將沒收入庫的王室財產(Welfenfond)折算成國債,所得的利息歸爲漢諾瓦家族所有。

權當撫卹金?

前提是,女婿必須宣誓效忠德皇,聲明放棄漢諾瓦王位的繼承權。

總算,漢諾瓦徹底地被霍亨索倫給收服了。

1913年五月二十四日,一場盛大的世紀婚禮在衆人的祝福下,隆重舉行,這場婚禮同時也是歐洲强權君主在一次大戰前、最後一次的家族聚會。德皇邀請了所有歐洲王室近親,也就是那些在德意志統一戰爭中,被普魯士得罪光的親戚們。他們皆是維多利亞女王與克里斯汀九世的後人,維多利亞女王是德皇的外祖母,克里斯汀九世則是新郎的外祖父,來賓之中包括了英國國王喬治五世夫婦、俄羅斯沙皇夫婦與丹麥國王夫婦。

若是仔細去探究這些貴賓之間的血緣關係,我們便會恍然大悟,驟然明白,爲何德皇如此大費周折,爲女婿做種種的安排與讓步。

貴賓們的血緣關係如下︰英王喬治五世的母親、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母親、新郎的母親(德皇的親家母),三人是親姐妹,都是丹麥國王克里斯汀九世的女兒。而德皇威廉二世、英王喬治五世、沙皇尼古拉斯二世的妻子亞歷山卓皇后,三人的父親母親是親手足,同是維多利亞女王的兒女。

讀完這一串時,想必大夥的頭都暈了吧!

沒關係,簡言之,上一代的恩怨,亡國之恨,透過一場婚禮,頓時煙消雲散,藉由一次成功的聯姻,將維多利亞女王與與克里斯汀九世的子孫們的手與心都連結起來,得到圓滿的大和解。

然而,這一大家子的人真的是團圓嗎?

就在鐘聲響起時,當這對新人走出教堂、接受全世界最顯赫的親友的祝福時,另一場表兄弟的戰爭,卻在默默無聲中展開了序幕。就在衆人和解的下一刻,參加婚禮的嘉賓們,在相視微笑中,義無反顧地與德皇聯袂,奔赴決一死戰的沙場。

舉觴對飲時,德英俄三國君主,即刻互爲頭號敵人,日後再度相見時,三人已是在腥風血雨之中了。


公主手抱金孫


【終︰是一場洗禮】

就在衆人未能預見德意志、俄羅斯與奧匈三大帝國,即將面臨灰飛煙滅的命運時⋯⋯

次年,這對新人的長子出世了,小王子的洗禮在暮春的五月裏舉行,歐洲巨頭們又再度大集合,這時全歐洲人都亮起了眼,小王子有著極爲煊赫的教父教母,都是全歐最有權力的人,無人匹敵︰英王喬治五世、奧皇法蘭兹約瑟夫一世、沙皇尼古拉斯二世、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三世、姑丈什未林大公、姑丈巴登大公、德皇威廉二世二子以及小王子四位祖父母(德皇夫婦與漢諾瓦王儲夫婦)⋯⋯[1]

讀完這一列名單之後,不禁讓人感到納悶,東正教徒(沙皇)與天主教徒(奧皇)如能成爲新教徒的教父?

咦!年邁的奧皇也來了。

普奧兩國不是死對頭嗎?

洗禮那日離6月28日塞拉耶佛刺殺事件,就只剩一個月的時間了。巨頭們似乎有著異於常人的敏銳性,奧皇似乎早已經有了先見之明,他的「意外」出席彷彿在為接下來的世界大戰做最妥善的部署︰在對斯拉夫民族下達最後通牒的前夕,成爲一個小嬰兒的教父,能巧妙地讓普俄與普英歷代的聯姻關係化爲烏有[2] ,同時還磨圓了兩國在普奧戰爭中所結下的梁子。

讓德意志兄弟倆不再是死敵,而是忠實盟友。

就在法國報復性的外交手腕推波助瀾之下,親情與野心、聯姻與權力、民族與擴張在歷史舞臺上互相角力著。然而人性傾向掙開親情的束縛,權利欲望鞭策著王者的心,參透人性貪婪的奧皇輕而易舉就突圍了,一下子便斬斷了德英俄三位表兄弟的血緣連結,讓歐洲强權的結盟關係重新洗牌,日後組成未曾預見的兩大陣營︰

同盟國(德奧)VS協約國(英俄)。[3]

這四國君主,除去奧皇之外,三國君主是表兄弟。

可怕的是,他們全是小王子的教父。

就在洗禮舉行不久之後,奧國皇儲在塞拉耶佛遇害了,皇儲死的瞬間點燃了一次大戰的戰火,隨即如燎原之火,迅速蔓延擴大到全世界。

就導火線點燃前夕,英王喬治五世還曾於6月17日下詔︰保證漢諾瓦喬治五世及其子孫,世世代代都能保有大不列顛王子公主的頭銜。隨後卻又在大戰中,因恩斯特·奧古斯特大公身爲德皇女婿、效忠德皇、與不列顛敵對,國王在1917年下詔奪走他們的頭銜,將喬治五世一脈永遠剔除於英國王室之外。

遙想當年,這些顯赫的人物頂著熠熠生輝的王冠,出現在葬禮、婚禮、洗禮時,頭上閃爍著耀眼的、讓人無法逼視的光芒,光芒迷了衆人的眼,讓人無法看透光芒底下,暗潮洶湧的權力角力與嗜血征服的狂熱,以及那不可名狀之驅動力,驅使千千萬萬人走上疆場,爲之抛頭顱、灑熱血。那是熱情、是熱血、是無情的鐵與血,同時也是代代累積起來的、最深層的痛楚與傷痕。

當我們的目光回到那一幕以喜劇收場的現代「羅密歐與朱麗葉」,突破上一代的恩怨,德意志帝國公主與落魄王孫得以圓滿地締結連理,成爲夫婦,這一切看似不可思議,其中的關鍵,其中的巧合,歷史成因造就了這樣一段童話般的婚姻。

而這起車禍恰巧發生在適合的時間、適合的地點、適合的人身上,一條人命成全了兩家人,奇妙地譜出全歐王室的片刻祥和協奏。

許多歷史學家認爲,這場聯姻極可能是德皇爲了安撫從前被祖父威廉一世得罪光了的親戚們,所使出的籠絡手段。

男女結合只要利益相合,無須兩情相悅。

在這一連串的起承轉合中,德國公主與亡國王子的結合到底是出自真愛?還是政治權謀?其中真相到底如何,恐怕只有當事人方能咀嚼箇中滋味了。


[1] ​ 小王子洗禮相關資料,請參見︰Susan Flatzer, Ernst August IV, in: Unofficial Royalty.
[2] ​ 德英俄聯姻同盟關係,在不勝枚舉的例子中,最現成的是︰德皇威廉一世無法與心愛的女子結合,被迫迎娶沙皇保羅一世的外孫女(德俄聯姻),此外,德皇威廉二世的母親是維多利亞女王的女兒(德英聯姻)。
[3] ​ 其實早在俾斯麥下台前,德俄奧三皇同盟(Dreikaiserbund)的外交政策早已在運作中,最後德奧達成聯盟,而俄國身爲斯拉夫民族的龍頭老大哥,與奧地利在巴爾幹半島的擴展,產生了利益上的衝突,再加上沙皇與英王是姨表兄弟,英俄因而互相靠攏。